1. 茶文藝的說法
茶話會,顧名思義,是飲茶談話之會。它是由茶會和茶宴演變而來的。茶會是舊中國商人在茶樓進行交易的一種集會,流行于長江流域尤以上海最盛。屆時,各業(yè)各幫的商人以約定的茶樓作為集會地點,邊飲茶邊交流行市,進行買賣。茶話即飲茶清談。目前,茶話會在中國十分盛行,各種形式的茶話會讓人耳目一新。小的如結(jié)婚典禮,迎賓送友、同學朋友聚會、學術(shù)討論、文藝座談,大的如商議國家大事、慶典活動、招待外國使節(jié),一般都采用茶話會的形式,特別是歡慶新春佳節(jié),采用茶話會形式的越來越多。各種類型的榮話會,既簡單隆重節(jié)儉,又輕松愉快高雅,是一種效果良好的桑會形式?! 〔柙挄男问?,因內(nèi)容、人員的不同又有所區(qū)別。如與會人員僅幾人,用一張圓桌:幾十人乃至幾百人,每桌10人左右,或用方桌拼成長方形或其他形式;幾百人、上千人的大型茶話會,多用圓桌,團團圍坐。關(guān)于茶活會的飲品,香茶是必備之物,有條件的還可以增加鮮果、糕點及各色糖果。茶話會的布置,可以根據(jù)會的內(nèi)容和季節(jié)的不同,在席間或室內(nèi)布置一些鮮花,如在夏季以葉子嫩綠、花朵潔白的茉莉為宜,使人有清幽雅潔之感,如在冬季,則以破綻吐香的臘梅和生意盎然的水仙為宜,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。如果是婚禮茶話會,則以紅艷的鮮花為好,以示新婚夫婦的幸福和美滿。當然,由于條件所限,對花種的選擇會有局限性,但不論選用什么花種,對顏色的選擇應(yīng)與會的內(nèi)容相協(xié)調(diào)。在較大的茶話會上,如配以輕音樂或小型的文藝節(jié)目如小品、相聲等曲藝節(jié)目,可以邀添歡樂氣氛。
2. 泡茶的文藝說法
沏茶也是生活中的一種藝術(shù),我們有時候要享受生活,學會沏茶
3. 茶的文化含義
答案:茶壺的寓意是吉祥如意、萬事大吉生意興隆,財源廣進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的寓意。
資料擴展:
象征著啟福迎祥,茶壺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色彩,同時也是莊重、正式的器具代表,茶壺與茶不可分割,因此茶壺愉悅美好的事物,具有祝福、和諧、吉祥的寓意,同時茶壺也代表者人們的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。
4. 茶的文化是什么
文化底蘊
文化底蘊很多時候會在形容某個地方或者家族,因此我認為文化底蘊講的是一種文化的積累,通俗來說就是當你想到一類人或者一個地方的時候,首先想到的能代表這個地方或這個人的特點,比如我們總說的徽商,還有我們所說的三代培養(yǎng)不出一個貴族。
先從徽商來說:徽商始于唐朝,最開始販賣茶葉,到元朝時期,徽商以鹽業(yè)為中心,明朝時期至乾隆年間是徽商的黃金時期,從乾隆年間開始,徽商逐漸走向沒落,但是徽商精神和徽商的商訓卻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,哪怕到現(xiàn)在人們提起徽商首先會想到的是“吃苦耐勞、勤儉節(jié)約、小本經(jīng)營、由小到大”,這十六個字說起來很容易,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難得,而一代又一代的徽商通過自己祖輩的努力,逐漸將徽商精神發(fā)揚光大,將徽商商訓流傳下來。
徽商商訓
“斯商:不以見利為利,以誠為利;
斯業(yè):不以富貴為貴,以和為貴;
斯買:不以壓價為價,以衡為價;
斯賣:不以賺贏為贏,以信為贏;
斯貨:不以奇貨為貨,以需為貨;
斯財:不以斂財為財,以均為財;
斯諾:不以應(yīng)答為答,以真為答?!?/p>
再說另一個,三代培養(yǎng)不出一個貴族,當我們提到貴族時,首先能想到的是嚴謹?shù)募绎L,形式說話有條理,有修養(yǎng),在現(xiàn)代社會來說有錢人分為兩種,豪門和土豪,一字之差,千差萬別,首先來說,我并不是說土豪不好,畢竟從現(xiàn)實角度來說土豪所有的,至少是我努力很多年都未必能達到的一個程度,但是土豪和貴族的差別很多時候可能細節(jié)就能反映出來。
2019年初,公司組織旅游,同行的除了我們單位的同事以外,還有其他的17個人,在當時我們還不知道,旅行結(jié)束后,我無意中知道團里的其中一位游客是某省的首富,具體人名處于隱私考慮就不說了,旅行的途中能很明顯感覺到他是一個非常博學的人,他知道的事情也非常多,但是很平易近人,也很低調(diào),在購物方面認為有用的會買,沒有用的一律不買,而這讓我想了另一次旅游途中碰到的兩個剛剛拆遷的拆遷戶,政府的補償比較多,也比較有錢,雖然不至于說渾身的金鏈子啥的,但是也是暴發(fā)戶的感覺很強烈,而這種感覺從他們的孩子身上就體現(xiàn)的很明顯,暴發(fā)戶的孩子很驕傲,趾高氣揚,認為有錢就沒什么辦不到的,但是富豪的孩子,比較謙遜,說話做事也都很低調(diào)。因此文化底蘊也是可以從這些方面所體現(xiàn)的,一代一代的培養(yǎng),一代一代的教養(yǎng),培養(yǎng)出的和猛然間有了一大筆錢后的教養(yǎng)是明顯不一樣的,而這個不一樣就是文化底蘊的體現(xiàn)。
因此我認為,文化底蘊其實是一種象征符號,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體現(xiàn)。
5. 喝茶文藝的說法
1、 為了高尚的目標,多大的代價我也愿付出。
2、 要想獲得什么,就看你付出什么。
3、 別問為什么付出那么多而沒有回報 因為感情是個不可明狀、無因無果的存在
4、 這日子過一天就少一天,我們所能付出的也在不斷消減。又何必在妄想中計較和追究。不如喝茶聽雨,不如愛慕廝守。這樣的日子,過一天,就是少一天。
5、 付出金錢,買來的東西不會等值。付出精神,賺來的金錢也不等值。
6、 輕輕的推開那道熟悉的門,仿佛推開了那塵封已久的記憶,這陌生的熟悉感,再次聆聽到那來自遠方的呼喚。你的,我都懂,我的,你有太多都不懂。你不懂,不等于我沒有付出。不想你知道是因為我承諾過要讓你過的幸福,活的沒有半點牽掛,所以希望你哪怕是恨我,也恨的沒有半點猶豫。
7、 驚世駭俗的愛情總是要付出許多代價。
8、 在人生的道路上,付出與接受是不可避免的。在荊棘路前,看著條條荊棘,不免退避三舍之感油然而生。但當你付出努力,忍住被荊棘劃過時的劇痛感,勝利的女神已經(jīng)向你露出了燦爛的微笑,這時,請你不要害羞,自豪的去擁抱本就屬于你的成功!
9、 失敗就是邁向成功應(yīng)付出的代價。
6. 有關(guān)于茶的文化
茶文化屬于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中國是茶的故鄉(xiāng),中國人飲茶,據(jù)說始于神農(nóng)時代,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。直到現(xiàn)在,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。
根據(jù)很多的資料記載,大部分書籍都把茶的發(fā)現(xiàn)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一2697年,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。
在東漢,華佗就在《食經(jīng)》中記載,說明了茶的醫(yī)學價值?,F(xiàn)今湖南的“茶陵”就是西漢的時候為了紀念茶的發(fā)現(xiàn)地而命名。到三國魏代《廣雅》中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作以及飲法。茶開始以物質(zhì)形式出現(xiàn)并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從而對茶文化的啟蒙產(chǎn)生了影響。
唐代國力強盛,人們思想空前開放,這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時代背景。唐朝疆域廣闊,注重對外交往,長安是當時的政治、文化中心,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。
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,現(xiàn)如今人們稱它為“茶圣”的陸羽嘔心瀝血編寫的“茶經(jīng)”。它是總結(jié)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葉生產(chǎn)歷史、源流、現(xiàn)狀、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以及茶藝、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,它不僅極為詳細的記述了茶的自然科學,更是茶文化的專注。
到了宋代茶文化由于專業(yè)品茶社團的成立,擦汗文化已經(jīng)達到了興盛的地步。茶在宋代儼然已經(jīng)成為了一種貴族禮儀。但是宋代的茶由于和官場聯(lián)系,失去了其在唐代原有的文化層次,但是宋代的飲茶的盛行,使茶文化在社會層面上有了更寬的層面。
到了明清時代,茶文化已經(jīng)普及到了各種行業(yè)人群之中。
7. 煮茶的文藝說法
煮茶賞花的意思是我認為享受時光的溫暖和美好,自己煮著花茶,閑時賞花品茶,表達一種閑情逸致的儀式感,享受著時光的美好。
也有的人認為煮茶賞花表達邂逅一段文藝慢時光。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悠閑的境界好像詩人一樣,享受著慢節(jié)奏的生活,遠離城市的喧囂,煮著自己喜歡喝的花茶,然后庭院里賞花,與朋友三群結(jié)對,解讀每個話的含義。因為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比較快節(jié)奏的生活,為了自己事業(yè)和財富,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慢下來松口氣,感受大自然的美好。
8. 茶是一種文化
對這個問題想徹底了解的,推薦《茶與中國文化》一書,該書從中國茶文化的成立期——魏晉南北朝初唐時期入手,從文化史角度解明當時飲茶習俗的發(fā)展狀況以及飲茶習俗形成的社會文化基礎(chǔ)。本書是“中國文化新論叢書”之一。本書成書于2001年,正式出版后產(chǎn)生很好的市場效應(yīng),讀者反應(yīng)熱烈。本書主要闡述了茶與中國文化的關(guān)系。中國作為茶之故鄉(xiāng)茶之大國,自古就有很好的發(fā)展,此書正是為了說明在茶文化發(fā)展的過程中,茶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(guān)系。是茶文化愛好者應(yīng)該閱讀的佳作。
書 名
茶與中國文化
作 者
關(guān)劍平
類 別
散文隨筆
人民出版社
目錄
序 章
第一章 茶的技術(shù)史研究——飲茶的藥用起源說
第二章 道教服食與飲茶風俗的形成——兼論道教對于飲茶風俗形成的影響
第三章 茶的藥史研究——兼以嗜好品嗜好理論審視飲茶
第四章 社會各階層的飲茶狀況
第五章 茶的文化地理
第六章 飲茶的文化意蘊——風流
第七章 茶的程式化、技能化與禮儀化
第八章 茶宴的誕生
第九章 茶宴的饌口——茶果
第十章 茶筅的起源
第十一章茶器與茶的精神
第十二章 從《荈賦》看晉代茶文化
9. 茶的文雅說法
歷史上“茶”字的字形、字音、字義變化多端,有很多異名、別稱、雅號,如荼、槚、荈、茗、“不夜侯”、“清友”、“滌煩子”、“余甘氏”、“消毒臣”、“清風使”、“酪奴”、“森伯”、 "苦口師" 等。例如:
1、 “荼”(tu),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,古時“荼”字是多音多義字,不專門表示茶?!拜薄弊郑钤缫娪凇对娊?jīng)》。《詩經(jīng)·鄴風·谷風》中有“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”之句,“荼”是否指“茶”,后人推考說法不一。
最早明確“荼”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《爾雅》,晉代郭璞在注釋《爾雅·釋木》中“賈,苦荼”時注明:“樹小如梔子,冬生(常綠的意思),葉可煮作羹飲。今呼早采者為荼,晚取者為茗,蜀人名之苦荼?!边@段注釋說的就是茶樹的特征。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也說:“茶,苦茶也。”“荼”即今之“茶”字。
2、槚(jia),是從木的古“茶”字,指茶樹。
3、荈(chuan),從草,是專指晚采的茶葉。
4、蔎(she),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。
5、茗(ming),據(jù)說是云南某地區(qū)的“茶”之土音,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,現(xiàn)在與“茶”字通用,為茶的雅稱。
6、不夜侯: 唐代白居易詩云:“破睡見茶功?!彼未K東坡也有詩贊茶有解除睡意之功:“建茶三十片,不審味如何,奉贈包居士,僧房戰(zhàn)睡魔。”晉代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說:“飲真茶令人少睡,故茶別稱不夜侯,美其功也?!蔽宕鷯陲嫴柙娭匈澋溃骸捌扑毞獠灰购??!?/p>
7、清 友: 宋代蘇易簡《文房四譜》載有“葉嘉,字清友,號玉川先生。清友,謂茶也”。唐代姚合品茶詩云:“竹里延清友,迎風坐夕陽?!?/p>
8、滌煩子: 唐代的《唐國史補》載:“常魯公(即常伯熊,唐代煮茶名士)隨使西番,烹茶帳中。贊普問:‘何物?’曰:‘滌煩療渴,所謂茶也?!蚝舨铻闇鞜┳??!碧拼┘缥嵩娫疲骸安铻闇鞜┳樱茷橥鼞n君。”飲茶,可洗去心中的煩悶,歷來備受贊詠。
9、余甘氏: 宋代李郛《緯文瑣語》說:“世稱橄欖為余甘子,亦稱茶為余甘子。因易一字,改稱茶為余甘氏,免含混故也?!蔽宕鷯陲嫴柙娭?,也說:“沾牙舊姓余甘氏?!?/p>
10、消毒臣: 據(jù)唐代《中朝故事》記載,唐武宗時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,曾命人煮該茶一甌,澆于肉食內(nèi),用銀盒密封,過了一些時候打開,其肉已化為水, 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。唐代曹鄴飲茶詩云:“消毒豈稱臣,德真功亦真。”
曹鄴深知飲茶益處,他在另一首詩中還說飲茶具有“六臟睡神去,數(shù)朝詩思清”的神奇功效。
11、清風使: 據(jù)《清異錄》載,五代時,有人稱茶為清風使。唐代盧全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后,“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,蓬萊山,在何處,玉川子,乘此清風欲歸去”之句。
12、茶曰酪奴、水厄,又曰瑞草;米曰白粲,又曰長腰。
少數(shù)民族稱茶與奶酪為奴。南北朝時,北方貴族仍然不習茶飲,甚至鄙視、抵制飲茶。南齊秘書丞王肅因父親獲罪被殺,投歸北朝,任鎮(zhèn)南將軍。剛北上時,王肅不食羊肉及奶酪,常吃鯽魚羹,喝茶。喝起茶來,一喝就是一斗,北朝士大夫稱為“漏卮”。數(shù)年后,王肅參加北魏孝文帝舉行的朝宴,卻大吃羊肉,喝奶酪粥,孝文帝很奇怪,問道:“卿為華夏口味,以卿之見,羊肉與魚羹,茗飲與酪槳,何者為上?”王肅回答說:“羊是陸產(chǎn)之最,魚為水族之長,都是珍品。如果以味而論,羊好比齊、魯大邦,魚則是邾、莒小國。茗最不行,只配給酪作奴。”孝文帝大笑。
13、森伯:故事出自南朝后·湯悅的“森伯頌”?!肚瀹愪洝飞险f:“湯悅有森伯頌,蓋頌茶也。略謂:方飲而森然,嚴于齒牙,既久罡肢森然。二義一名,非熟夫湯甌境界,誰能目之?!?/p>
14、苦口師 :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(yè)(字文通),自幼聰慧,十歲能作詩文,頗有家風。皮光業(yè)容儀俊秀, 善談?wù)?,氣質(zhì)倜儻,如神仙中人。吳越天福二年(公元937年)拜丞相。
有一天,皮光業(yè)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,并設(shè)宴款待。那天,朝廷顯貴云集,筵席殊豐。皮光業(yè)一進門, 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,急呼要茶喝。于是,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,皮光業(yè)手持茶碗,即興吟到:"未 見甘心氏,先迎苦口師"。
此后,茶就有了"苦口師"的雅號。
10. 茶文化的解釋
雖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(chǎn)茶葉,也有飲茶的傳統(tǒng),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國。
中國是茶的故鄉(xiāng),是世界上最早發(fā)現(xiàn)茶樹和栽培茶樹,使用茶葉的國家。茶葉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。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(fā)展書卷,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。茶不僅是一種飲品,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;茶文化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對于茶文化的起源問題,各家說法不一。唐代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不僅系統(tǒng)地總結(jié)了種茶、制茶和飲茶的經(jīng)驗,而且將儒、釋、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,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。
中國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時,曾經(jīng)眾說紛紜。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曰:“茶之為飲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氏”。民間也有傳說,認為是上古神農(nóng)氏遍嘗百草時發(fā)現(xiàn)了茶葉。事實上,茶葉起源不會如此之早?!度A陽國志·巴志》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經(jīng)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。由此可見,茶葉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(xiàn)。西漢王褒(生卒年代不詳)《僮約》中有“烹荼盡具”、“武陽買荼”的文字,這里所說的“荼”就是“茶”,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用于隨葬的茶葉。這些都說明,至遲在西漢時期,茶葉就已經(jīng)較為普及,并已逐漸自巴蜀向東部傳播。
至于“茶”的名字的來源,也和神農(nóng)氏有關(guān)。傳說神農(nóng)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,但凡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于身體的利弊,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。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后,看見這種水在肚子里流淌,所到之處,把腸胃擦洗得干干凈凈。于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“擦”,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現(xiàn)在的“茶”。
古人賦予“茶”字很多美好的含義,其中有兩種解字說法流傳最廣:第一種,以“茶”字象征長壽。“茶”字的草字頭與“廿”相似;中間的“人”字與“八”相似;下邊的“木”則可分解為“八”和“十”。將由“茶”字分解出來的“廿”加上“八”再加“八十”等于108。因此,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“茶壽老人”。久而久之,“茶”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。第二種,以“茶”字倡導回歸自然?!安琛弊挚煞譃椴葑诸^以及“人”和“木”三個部分,“人”在草之下,木之上,即為茶,愛茶人將其解為:人在草木間,孰能不飲茶,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。
在茶葉傳播和流行過程中,佛教禪宗發(fā)揮了很大的作用。5世紀時,禪宗祖師達摩來到中國,從此佛教禪宗在中國逐漸興起。禪宗修行時要求靜坐參禪,經(jīng)常為了修行而徹夜不寐。因為晚間不食不睡,故而能提神醒腦的茶葉就大受歡迎。茶葉首先在中原地區(qū)的僧人間流行開來,此后,隨著佛教的傳播,飲茶習俗亦自佛門傳入世間。唐代時,飲茶習俗已遍及大江南北,上至王公貴戚,下至平民百姓,都將飲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