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對茶人的稱呼
“別茶”取自白居易的《謝李六郎中寄蜀茶詩》中“不寄他人先寄我,應(yīng)緣我是別茶人"的詩句,“壽”取自傳統(tǒng)高齡長者稱謂“喜壽(77歲)、米壽(88歲)、白壽(99歲)、茶壽(108歲)”中“茶壽”的說法,“別茶壽”寓意人如果能鑒茶,善品茶,常飲茶,自能健康長壽的意思。
2. 關(guān)于茶的稱呼
漢代的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“茗,荼芽也。”
《唐韻》:“荼字,自中唐始變作茶”。從中唐開始,“荼”字就變成了“茶”字。唐代以前多稱茶為荼。但是,荼也有苦菜的意思。
比如乇褒在《僮約》中說“炰鱉烹荼”
荈: 采摘時間較晚的茶,茶的老葉,即粗茶槚:古指茶樹。
《爾雅》:“槚,苦茶”。
茗:茶的嫩葉 《魏王花木志》:“其老葉謂之荈,嫩葉謂之茗”。
渲老:對茶的一種行話的稱呼?!吨性姓Z》:“茶曰渲老?!?/p>
芽:用芽來稱呼細茶。也會有很多用某種茶的名字去代稱整個茶的。比如:金英,綠片,紫筍,旗槍。
舉個例子,沉括《夢溪筆談·雜志一》:“茶芽,古人謂之雀舌、麥顆,言其至嫩也?!?/p>
以前無茶字,而是寫為荼。
王褒僮約中“烹荼凈具,武陽買荼?!?/p>
就是指茶,同樣還有“誰謂荼苦,其甘如飴”。而“茗”原本是較差的茶。歷史上雅稱就很多了,比如文人喜稱“不夜侯”。等等。
3. 茶人的別稱
青餅,一方面是指生茶餅面的色澤,深綠色,另一方面是指生茶的口感滋味,青澀明顯,清香突出。青餅的叫法最早是由港臺茶人吖開的,那些令人神往的號級茶、印級茶都被稱為青餅,甚至進入七子餅時期后,國營茶廠生產(chǎn)的生茶也被稱為青餅,如7542、7532、8582 等經(jīng)典配方茶。
青餅在大陸叫開也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情。有熟就有生,但是來內(nèi)地經(jīng)商的臺灣人一聽,什么生茶,不就是青餅嗎?青餅通俗易懂,受這些在內(nèi)陸進行經(jīng)營活動臺灣人們影響,青餅的概念逐漸傳播開,并為廣汪的愛茶人所接變。廣為人知。
4. 對茶人的稱呼有哪些
茶寵早期被稱為“茶蟲”,多是用紫砂、澄泥燒制的陶制工藝品。茶人會像養(yǎng)壺一樣,用茶水滋養(yǎng)它,時間長了茶寵也會變得溫潤可人,茶香四溢了。
5. 對喝茶人的稱呼
回答:古代客棧茶樓酒肆的打工仔叫店小二。這是跟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有關(guān)聯(lián)的。在古代社會里,黎明百姓是被忽 視的人群,正式起名可有可無,起了正式名字也沒人正兒八經(jīng)地叫你。
現(xiàn)代的茶館里打工的就是員工或叫服務(wù)員,因為現(xiàn)代社會已經(jīng)人人平等。
6. 對茶人的稱呼都有哪些
采茶姑娘一般稱為茶姑、茶女、茶童(采摘最好的茶葉都是由童女完成的)小娘子、茶妹子、茶妹妹、茶美眉。
種茶的人叫茶農(nóng)
賣茶的人叫茶商
制作茶葉的人叫茶師
從事茶行業(yè)的人叫茶人
給茶葉做鑒定的人叫評茶師
表演茶藝的人叫茶藝師
聚在一起喝茶的叫茶友
經(jīng)常去茶館喝茶的人叫茶客
沉醉于茶其中的是茶癡
對茶狂熱的是茶魔
7. 品茶人怎么稱呼
不夜侯——喝茶有醒腦提神,解除睡意之功,唐代白居易詩云:“破睡見茶功。”唐代曹鄴詩云:“六臟睡神去,數(shù)朝詩思清?!睍x代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說:“飲真茶令人少睡,故茶別稱不夜侯,美其功也。”五代十國胡嶠在飲茶詩中贊道:“破睡須封不夜侯。”酪奴:南北朝時期,南方人飲茶風俗盛行,而北方民族則稱茶與奶酪為奴。大戰(zhàn)期間,南齊秘書丞王素投歸北朝。
8. 茶人的稱呼,你是哪一類
十八先生,男,廣州市十八先生茶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創(chuàng)始人, 新生代普洱茶道標準提倡者、音樂與茶及其生活藝術(shù)空間跨界設(shè)計師、代表作普洱茶《梅蘭竹菊》、《和敬清寂》
廣州市十八先生茶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創(chuàng)始人,HiFi音樂發(fā)燒友,十八先生一個曾從事音樂,而后全然投入茶事生活的事茶人。
9. 喝茶的人、懂茶的人稱呼
可能就是地域性叫法?!俺圆琛笔墙匣蛉A東片區(qū)的人叫的比較多?;浉鬯^的“飲茶”,是對喝茶方式的統(tǒng)稱,歷史上一直使用的
10. 對茶人的稱呼大全
茶是中國獨特的文化,悠遠流長,《茶經(jīng)》是中國茶文化的開端,茶詩是中國茶文化的基石。古代茶的名稱有苦萊,茶,薺,荼,槚,茗等它們不專指茶樹上的茶。到了唐代陸羽茶經(jīng)問世,于是將數(shù)種不同意義的“荼”減去一劃,成為含一種意義的“茶”字。
茶還有很多別稱,我們一一了解:
一字別稱:
荼、茗、荈、蔎、槚。
二字別稱:
甘露:出自(劉宋)《宋錄》:此甘露也,何言茶茗?
酪奴:出自(北魏)楊炫之《洛陽伽藍記》:惟茗不中,與酪作奴。
水厄:出自(北魏)楊炫之《洛陽伽藍記》:彭城王謂縞曰,卿不慕王侯八珍,好倉頭水厄。
翹英:出自(唐)劉禹錫《西山蘭若試茶歌》:僧言靈味宜幽寂,采采翹英為嘉客。
靈草:出自(唐)陸龜蒙《茶人》:天賦識靈草,自然鐘野姿。
藍英:出自(唐)陸龜蒙《煮茶》:時于浪花里,并下藍英末。
綠華:出自(唐)陸龜蒙《茶籯》:昨日斗煙粒,今朝貯綠華
流華:出自(唐)顏真卿《五言月夜暖茶聯(lián)句》:流華凈肌骨,疏瀹滌心原。
玉蕊:出自(唐)呂巖《大云寺茶詩》:玉蕊一槍稱絕品,僧家造法極功夫。
愁草:出自(唐)溫庭筠《西陵道士茶歌》:乳竇濺濺通石脈,濾塵愁草春光色。
嘉草:出自(宋)王安石《試茗泉》:靈山不可見,嘉草何由啜。
葉嘉:出自(宋)蘇軾《葉嘉傳》:文中以物擬人,寓意茶為葉嘉。
清友:出自(宋)蘇易簡《文房四譜》:葉嘉,字清友,號玉川先生。清友謂茶也。
瑤草:出自(元)倪珊《龍門茶屋圖》:不與世人嘗,瑤草自年年。
仙掌:出自(明)袁宏道《玉泉寺》:閑與故人池上語,摘將仙掌試清泉。
三字別稱:
晚甘侯:出自(唐)孫樵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: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。
王孫草:出自(唐)皇甫冉《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》:借問王孫草,何時放碗花。
瑞草魁:出自(唐)杜牧《題茶山》:山實東吳秀,茶稱瑞草魁。
滌煩子:出自(唐)施肩吾:茶為滌煩子,酒為忘憂君。
余甘氏:自(五代)胡嶠《飛龍澗飲茶》:沾牙舊姓余甘氏,破睡當封不夜侯。
不夜侯:出自(五代)胡嶠《飛龍澗飲茶》:沾牙舊姓余甘氏,破睡當封不夜侯。
冷面草:出自(宋)陶榖《清異錄》:此物面目嚴冷,了無和美之態(tài),可謂冷面草也。
苦口師:出自(宋)陶榖《清異錄》:未見甘心氏,先迎苦口師。
嘉木英:出自(宋)秦觀《詠茶》:茶實嘉木英,其香乃天育。
紫云腴:出自(宋)陸游《晝臥聞碾茶》:小醉初消日未晡,幽窗催破紫云腴。
白云英:出自(明)朱諫《雁山茶詩》:雁頂新茶味更清,仙人采下白云英。
離鄉(xiāng)草:出自(清)《崇陽縣志》:茶初山則香,俗呼離鄉(xiāng)草。
云霧草:出自(清)吳嘉紀《送汪左嚴歸新安》:千年云霧草,早春松蘿芽。
【四字別稱】
玉川先生:出自(宋)蘇易簡《文房四譜》:葉嘉,字清友,號玉川先生。清友謂茶也。
龍芽鳳草:出自(宋)吳潛《遏金門·和韻賦茶》:湯怕老,緩煮龍芽鳳草。